甘草,中藥名。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、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.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.的干燥根和根莖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山東等地。具有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(diào)和諸藥之功效。常用于脾胃虛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氣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攣急疼痛,癰腫瘡毒,緩解藥物毒性、烈性。
分布于中國、阿富汗、哈薩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、巴基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蒙古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(qū);在中國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各省區(qū)及山東。常生于干旱沙地、河岸砂質(zhì)地、山坡草地及鹽漬化土壤中。
根和根狀莖供藥用。 甘草除了補脾益氣、潤肺止咳、清熱解毒和調(diào)和諸藥等功效外,還用于咽喉腫痛、脾胃虛寒、消化性潰瘍、中毒等癥狀。因此甘草有“十藥九草”的稱呼。
甘草是記載于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,列為上品,《名醫(yī)別錄》中稱為“國老”級別,東北和內(nèi)蒙都稱為“甜草”。甘草以根及其根莖入藥,主要成分是三萜類和黃酮類還含有生物堿、多糖、香豆素、氨基酸及Zn、Ca、Sr、Ni、Mn、Fe、Cu、Cr等。藥典中規(guī)定,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不少于2.0%。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,長25-100厘米,直徑0.6-3.5厘米。外皮松緊不一,表面一般呈紅棕色或灰棕色,根莖呈圓柱形,表面有些許芽痕,斷面的中部有髓。氣微,味甜而特殊。甘草除了補脾益氣、潤肺止咳、清熱解毒和調(diào)和諸藥等功效外,還用于咽喉腫痛、脾胃虛寒、消化性潰瘍、中毒等癥狀。因此甘草有“十藥九草”的稱呼。
甘草始載于《爾雅》一書。藥用最早見于漢朝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“味甘,平,無毒。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。堅筋骨,長肌肉。倍力,金瘡,尰,解毒。久服輕身,延年。生川谷”,列為上品。醫(yī)藥家陶弘景所著的《名醫(yī)別錄》稱甘草為美草、蜜草、國老,為“眾藥之王”,能“溫中下氣,煩滿短氣,傷臟咳嗽;止渴,通經(jīng)脈,利血氣,解百藥毒”。唐朝名醫(yī)甄權(quán)指出,甘草能“治七十二種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種草木毒”。